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26 23:19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前面系统复习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了,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无实在意义的词语,要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应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不该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说明》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考查: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主要分为四步: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

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3.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魏王为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而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例: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就是勇气。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

4.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若   舍郑     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道主。

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结束后   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   任命   做上卿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音节、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今词义变化

译文: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④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动用法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动用法

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5、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①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③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6、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婉指长辈去世

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7、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五、实例分析

1、翻译下面这段话: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修,指培养),不研讨学问(研:研究,讨论。),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徙:迁移。);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

2、(2004年福建卷)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愬②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

,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

,又何请焉?”

[]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愬:抱怨

③纺:系。

1)范氏富,盍已乎?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解析】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形式,所给语段出自

《国语》。这个语段叙事性强,对话较多,句式灵活,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

语境。

1)小题   “范氏富,盍已乎?”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

”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

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

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

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

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本义是拘捕

、捉拿。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记》)。在该句中可以译做“

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

”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

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答题时,要整体感知全段文

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不可断章取义,割裂段意。

3、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1庖(páo)丁:名字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2踦(yǐ):顶。3)砉(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4)奏:刀向前移动。騞(huō)然:象声词,霍霍的,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

译文1

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

译文2

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哗哗作响,进刀时霍霍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错误有:[1]""""意义不同;[2]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3]"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4]"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5]"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6]"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7]"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其中[1][2][7]为译得不确切、多余,[3][4][5][6]译得不明白通顺。

六、本课小结: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七、布置作业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