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2020届高三《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发表时间:2020-10-01 16:12
2020届高三《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离不开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

(二)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缺点:把物质归结为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缺乏辩证法思想,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慧能“仁者心动”)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1.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五、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1)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件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4.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认识的过程

(原因: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原因: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4)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

联系观

①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联系的中间环节。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是一;部分是局部和各个阶段,数量上是多)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新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 极力扼杀新事物。

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原理: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我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或者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①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方法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微观: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微观考点)

②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④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意义)

5.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主流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②主次矛盾的关键词:抓重点、关键、中心、突破口;矛盾主次方面的关键词:主流和支流、性质、利弊、大局、主体等。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①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理论依据:

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创新的作用

(微观考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关系三要素:所有制、分配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怎样创新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辩证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本原)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指导。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群众的概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4.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叫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2)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向导。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角度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人生价值的含义

2)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基础)

②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所以,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四、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综合探究)

<p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tyle="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应该成为我们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