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资源发表时间:2022-01-19 20:33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高一历史 刘彦君 所属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学科 课程及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一、教学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具体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的原因,战前中、英两国状况比较; 2.两次鸦片战争过程; 3.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4. 对战争失败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图片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3.家国情怀: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反思,体会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背景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高一年级学生有初中知识做铺垫,对本课内容较熟悉,可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灵活采用学生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但不能过高估计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表格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导入】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了中国古代史,从这一课开始,我们进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其时间范围是1840年到194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是现代史。许多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近代史前是古代史,清朝不是古代吗,可是1840年的时候大清还没亡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什么是鸦片战争,而不是清王朝的灭亡呢?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我们上完课同学们就能知道答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会更加专注。 2.新课讲授 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原因 【教师讲解】要学鸦片战争首先要知道鸦片是什么。这种好看的花叫罂粟,它的果实就是提炼鸦片的原材料。鸦片是一种传统毒品,吸食它会有一定的快感,但这种人工的快乐,是以人身体的正常功能的极大损害为代价的。“鸦片”是个音译词,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外来物品。来自哪里呢,是英国走私到中国的。我们来看这幅图。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短短几十年间,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三四亿白银。然z而鸦片带给中国的损失并不仅仅如此。在当时,上到官府缙绅,下到广大百姓,都在大量吸食鸦片,鸦片已经严重地摧残了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导致进一步的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林则徐。他认为清政府在这样不管,再过几十年,中国就没有可以打仗的士兵了,别说打仗的士兵了,你连打战的钱都出不起。当时在位的是道光皇帝,他面对此情此景,心理也慌了,所以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就发生了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侵略有时候并不是真刀真枪地侵略,经济侵略也是侵略,文化侵略也是侵略。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真的是因为虎门销烟而起的吗?这个问题我们只有问英国人了。 我们一起看看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的这封信。“这次可耻的挑衅行为是最好理由”,挑衅行为指的就是虎门销烟,也就是虎门销烟是理由,是什么理由呢。“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害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怎么来取得补偿,就是发动侵略战争。所以英国人自己都心知肚明,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我们再来看,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和这个帝国的商务。”看到这里,局势就明朗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通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二)鸦片战争的背景 【教师讲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那为什么英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呢?我们来了解以下当时中、英两国的不同国情。 【经济】19世纪的中国,依旧处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我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都可以自己生产,不需要购买。而彼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使用大机器工业生产,有着相当先进的生产力。但英国国内市场狭小,必须要扩大他的市场。但纵使英国带了大量精美商品远隔重洋来到中国,他能卖得出去吗?结果显而易见,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不买英国的商品,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但是英国买不买中国商品呢?要买。中国的三大件——瓷器、茶叶以及丝绸在英国很是畅销。 这里,我们引如一个经济学小常识“出超”和“入超”。出超,也叫贸易顺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这个国家的商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也就是说卖得多,买的少叫出超;反之,叫入超,也叫贸易逆差。在当时,英国和中国的贸易,就处于入超地位。那英国如何改变一个现状呢,没错,这个卑鄙的方法就是鸦片走私。 【政治】当时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而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不再有实权,成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军事】中国军备废弛,清军使用的还是竹制枪支、木制军舰;而英军所使用的是铁制枪支、铁甲军舰,所以两国的军队战斗力相差较大。 【外交】清政府在当时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拒绝对外交流,而英国为了扩大世界市场,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以及教师引导,请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不同情况: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战争结果也就显而易见 。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内容较少,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通过演示关于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做一个简要回顾。这场鸦片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宣战的时候1840年6月到1841年5月,英军先是x封锁广州,然后进攻厦门,一路向北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天津是个什么地方,他叫“天津卫”啊,保卫谁啊?“北京”。面对这样的形式,道光皇帝急了,但是他是怎么做的呢?查办林则徐,改派琦善作为钦差与英国议和。但是英国还是侵占了香港岛,清政才正式对英宣战。1841年秋,英军卷土重来,攻占厦门、定海、宁波,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攻占镇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教师一带而过。 (四)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1.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及附件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后,清政府屈服了,所以在南京这个地方签订的条约就叫《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英国的《泰晤士报》显然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南京条约》对英国和中国两国的臣民和利益有同等的好处。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我们看一下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不就知道了。首先割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白银,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指的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我国东南大门被打开;最后,协定关税。清政府需要和英国政府协商才能制定关税,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之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美国和法国也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列强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呢?简单理解就是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了,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由外国人自己来处理。到底处不处理,怎么处理,中国管不了,清政府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民。条约中还有一个令人非常气愤的东西,叫“片面最惠国待遇”。讲“片面最惠国待遇”,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在国际体条约中,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的的优惠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也就是说中国在之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英国同样享受该特权。但是,外国的侵略者并没有把这个优惠给到中国,所以叫片面。此外,列强还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并永久居住的权利。这些内容,都在不同程度损害了中国主权。他就是对中国的侵略、剥削。 2.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但是,《伦敦画报新闻》是怎么描述的呢?他说“中国将享受到更为广阔之文明的自由,进入到不可限量的辉煌前景。甚至于今天网上还会有一些人为鸦片战争洗白,将鸦片战争说是通商战争,觉得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才得以进入了近代化。鸦片战争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在于我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从一个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设计意图】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这一内容主要通过分析条约内容,概括其危害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师讲解】接着,我们还是以原因及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和鸦片走私有关系吗。关系并不大。但为什么延续了鸦片战争的叫法呢,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了诸多的权益,可我们中国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英国商品在中国依旧滞销。但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太少、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所以他们提出了修约。清政府担心修约会危及其统治利益,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并且此时垂涎中国的不只是英国,还有法国。这两国一拍即合组成英法联军,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分为两个阶段。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而后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而后英法联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之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清政府又屈服了,签订了《北京条约》。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又是两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要求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作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北京条约》要求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并且沙俄还从中获取了中国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额也大幅度增加;增开天津为商埠,我们可以发现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范围的扩大,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教师讲解】此时,清政府不仅面临着英法的巧取抢夺,俄国也趁火打劫。从1858年《瑷珲条约》到1881年《改订条约》,沙俄前前后后割占了中国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三、战争的反思 【教师提问】两次鸦片战争讲完了,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我们明明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但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列强呢? 【教师讲解】战争的失败有其客观原因,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等方面,英国都远远强于清政府统治下腐朽落后的中国。历史规律也告诉我们,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了,我们实行着主动的、积极的对外开放。“开放”于“开放”之间是不一样的。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它是不平等的,不管是《泰晤士报》还是什么报刊,不管它怎么洗白,它就是不平等的。而我们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这份平等,是由我们祖辈无数人的血泪牺牲换来的。清政府因为盲目政府,拒绝对外交流,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我们今天的新中国,需要去学习他国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并化为己用,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3.课堂小结及作业(2分钟) (1)小结:结合板书总结 (2)作业:今天,我们需要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不仅是学习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对战争的失败有所感悟和反思。在那个时代,也有人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开始了睁眼看世界。请同学们下课后预习本课最后一小节《睁眼看世界》的内容,了解林则徐、魏源等人做了哪些事情去睁眼看世界及其时代意义。 |